首页 > 行业新闻 > 《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发布 保障科学数据安全
2018/0410
《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发布 保障科学数据安全

央广网北京4月4日消息(记者潘毅)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科技部今天(4日)介绍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有关情况。

办法对政府预算资金支持开展的科学数据生产、加工、开放和使用作出规定,明确今后此类项目科学数据必须交由相应国家数据中心依据细则开放使用。这是中国政府在大数据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首次针对科学数据管理发文并作出详细规定,意味着中国政府对科学数据管理格外重视。

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对于科学数据管理也有所重视,早在1984年,我国已加入国际科联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由中科院牵头组织国内有关部委成立CODATA全国委员会。2004年,中国又加入国际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共同签署的《公共资助的科研数据开放存取宣言》。从当年开始,科技部、财政部先后在基础科学、农业、林业、海洋、气象、地震、地球系统科学、人口与健康8个领域支持建成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此外,在科研机构层面,中国科学院旗下的科学数据库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试建,涵盖化学、生物、天文、能源、生态环境、古气候、动物、水生生物、遥感等几十种学科的数据。目前,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丰富,学科专业广阔,服务层次高级,综合性强的数据库。2016年,国家发改委还批复同意深圳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国家基因库。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球第四个国家层面的基因库。

不过,尽管科学数据库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相比顶尖的发达国家,中国科学数据库的数据来源、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是数据来源,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就表示:“此次《办法》出台的重要背景是有一批科学家反映我国科学数据流失严重。”这是因为在制度层面,我们存在较大纰漏。例如,在此之前,即便是国内政府基金支持下的科研计划,对申请者的数据公开和上交的要求都不是必要选项。反观国外的许多期刊或学术会议,在提交论文的同时都会要求提交科研数据。

这样一来,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国内科学数据的流失:一方面资助者没有获得研究者的数据,另一方面未资助方却获得了科研人员的数据。像《科学》、《自然》这样的顶级科技期刊,正是建立在严谨学术作业流程的基础上,期刊本身才获得了学术圈内的高度认同。编辑对于作者科研过程的排查极为规范,所以需要作者提供数据,而我国则因为上述制度因素导致了科学数据的流失。

其次是数据管理。目前中国科学数据的管理总体上较为碎片化,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级平台接入运作。从《办法》来看,“统筹推进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和发展”是颁布该文件的一个重要目的。前面提到了中国已经成立了国家基因库,由民营机构华大基因承担运营的职能。在现阶段,这是中国较快进入基因数据统一管理和推动数据高效利用的一条捷径。而在美国,早在1992年就已经由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建立和维护起了美国的国家基因库——基因银行。

大数据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数据流比现金流还重要。“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石油”,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数据就没办法开展科研工作。统一、完善的数据平台,将会给科研工作者以巨大的帮助。一定意义上,欧美、日本等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们的科学数据管理十分规范,所能提供给学者的数据服务非常优质。

从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到明确数据收集的模式,再到落实开放共享的流程,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逐渐提供高效、优质的数据服务。数据库的建立、运作和维护是一个长期工作,单靠一两家民营机构负责不太现实,从既有经验来看,政府应该提供更充足的经费,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监管体制,帮助国家级数据库的尽快落地和运作。只有尽快建立起我国统一、规范的数据库,才能更好地对外交流、彼此共享,从而在底层推动中国科研工作的继续前行。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面对当前科技创新的科学数据管理的需求,我国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有许多高价值的科学数据并未在国内得到充分的共享和使用。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对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的重视和管理,我国一直缺少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叶玉江介绍,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科学数据工作水平,发挥国家财政投入产出效益,提高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支撑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办法》中明确,要深刻把握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发展的趋势,把确保数据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突出科学数据共享利用这一重点,聚焦我国科学数据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是信息时代传播速度迅捷、影响面宽广,开发利用潜力雄厚的科技资源应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